《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谈及国内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情况时🌑,基本都是市场大、核心技术缺失🤵🏼♀️、产品低端、利润少👩🏻🦰、人才缺乏🏂🏽、企业小散乱弱。
不同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雷同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因为缺乏完善的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体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所以核心技术缺失,产品低端🧖🏻;缺乏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人才缺乏;产业发展牵扯到的政府部门过多,各部门之间难以统筹协调👩👩👧。
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政府都有较强的积极性🍟,但往往缺乏一个统一、持续的方向👩🏼🌾,各自为政导致产业发展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中国制2025》提出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代表组成🤭,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指导各部门和地方开展工作。
这样就利于制造业发展制度和体系的设计👨🏿⚕️,以及各个部门🔄、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从而提高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任务第一项就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制造“大”国指规模大,制造“强”国指技术实力强,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原因之一就是创新能力比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校、研究所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但是和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同,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目的严重分化,造成科研成果🕛➞、技术产业化困难,不能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机制。
因此,制造业创新体系,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关键技术和领域的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目前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产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中已成为普遍的趋势。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目标🌱,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是中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手段。
《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这表明国家在关注工业产品科技创新性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和可靠性。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新技术层面👩🏼💻🤘🏽,还有产品质量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所谓的弯道超车只是梦💂🏿♀️,基础技术不过关只顾盲目跟风新技术🤰🏽,造出的是不堪一击的空中楼阁👨🏽🏭♘。
我们要看到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身后是其工业发展在电气化时代、自动化时代留下的坚实脚印❤️;日本精美的电子产品、马桶盖背后是其控制部件和原材料产业尖端的技术实力。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和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工业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能够促进发展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材料、关键零部件等的发展,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有所帮助🍑,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还要学会对形势的把握。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商机,催生了三一🍒、徐工这些从二三线城市成长起来的大型重工企业;中国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催生了华为、中兴这样的世界级电信设备供应商。
今天我们有“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国际市场🙌🏽;我们有深化金融改革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解决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在这样国家层面带来的重大形势下🪡♓️,中国有机会再次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业企业🥷🏻。
同样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样是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样是国家层面的前瞻性战略,很多人把《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相提并论🏄🏼♀️。
我们应该看到在现阶段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方面🤸🏿♀️,中国和德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在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电机电气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可靠的产品性能、完善的产品功能和高端的品牌形象。
德国工业4.0是以其在工业1.0📕、工业2.0、工业3.0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提出的🙆🏿♀️,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同时发展的阶段🤦🏻♂️⚓️。因此中国面临的形式更复杂👭。
但是不同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不只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它同样提出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交汇处📑。
这一次,摆在中国面前的困难似乎更多更大🙆🏼♂️,为了追赶制造强国的脚步💂🏿♀️,中国必须在弥补传统产业发展差距的同时🛁,消化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促使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既要用巧🪇,也要做实,早日将《中国制造2025》中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